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下是其核心资料的综合介绍:
一、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与教育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自幼聪慧,16岁开始读书,25岁(贞元八年)中进士,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
政治生涯与挫折
韩愈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但因直言敢谏多次遭贬谪,包括贬为连州刺史、潮州刺史等。永贞革新期间被贬潮州,后遇赦返京,历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晚年定居长安。
晚年与逝世
元和十二年(817)因平定淮西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后因《论佛骨表》触怒宪宗,再次被贬。次年病逝于长安,享年五十七岁。
二、文学成就
古文运动领袖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
散文代表作
议论文: 《原道》《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深刻,语言犀利,开创了议论文新体裁。 碑志文
赠序与书信:《送董邵南序》《答崔立之书》等,展现多样写作风格。
诗歌特色
以古体诗见长,风格雄浑,如《山石》《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等,开创李、杜之后新诗风,但部分作品流于险怪。
三、历史地位
被宋代苏轼评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对宋代文风影响深远,尤其以散文创作开创了新范式。
四、思想主张
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为精神导师,主张“文武之道”。
反对空谈玄理,强调文章应承载道义与社会责任。
韩愈的文学与思想成就,奠定了唐代中后期文坛基础,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