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购买平板电脑的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对教育信息化的误解
技术手段与教育现代化的混淆
部分学校错误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如平板电脑)等同于教育现代化,认为通过设备更新即可实现教育变革。这种片面理解导致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需求。
形式主义与表面化改革
部分学校以“智慧课堂”“建设智慧校园”等名义推行平板教学,实际却未结合教学实际需求,仅作为分班教学的辅助工具,甚至将其与学生评优、升学挂钩,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二、资本介入与利益链驱动
商业利益与教育资源的捆绑销售
教育信息化项目中,部分学校与平板电脑供应商存在利益关联,通过强制购买设备获取回扣或推动教辅软件销售。例如,有案例显示学校以“防近视”为名高价采购平板,实际可能是供应商的营销策略。
分班教学的隐性利益
分班教学是变相强制购买平板的常见手段。通过将学生分为“智慧班”和“普通班”,学校可以针对性地推广高价平板,并为智慧班配备更多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
三、监管与执行机制的缺失
地方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对学校信息化项目缺乏严格审核,导致以改革实验为名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例如,云南省普洱市一中学因强制购买高价平板被责令整改,但类似问题在其他地区仍频发。
投诉处理机制滞后
即使家长举报,部分学校也因资金、关系等因素拖延处理,或仅作表面整改,无法有效遏制违规行为。
总结
强制购买平板电脑的问题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偏差,需从理念更新、利益监管和机制完善三方面解决。教育部门应明确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而非成为牟利工具;学校需建立透明采购机制,避免与供应商形成利益链;同时,需强化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