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全图以长卷形式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根据画面内容,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
一、郊外春光(第一部分)
时间:初春清晨,薄雾未散。
内容:描绘汴京郊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包括:
薄雾中的小树林、农舍、农田初绿的景象;
农民赶集、驮运货物的骡马、牛驴等牲畜;
松动的城楼、古柳参差的河岸。
二、汴河场景(第二部分)
时间:清晨至中午,阳光渐强。
内容:聚焦汴河及其两岸的交通枢纽,展现:
洪荒巨变的汴河,船只往来穿梭,码头停泊着装满货物的船只;
象征性的虹桥(飞虹桥)横跨河面,连接两岸,成为交通枢纽;
桥上船工挥篙、行人驻足观看的热闹场景,可想象船工号子和市井喧嚣。
三、市内街市(第三部分)
时间:中午至傍晚,光线强烈。
内容:呈现汴京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包括:
酒楼茶肆、宅第店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市招高挂;
士农工商各阶层人物汇聚,骑马、乘轿、挑担等场景交织;
街道纵横交错,直至“赵太丞家”结束全卷,留下想象空间。
补充说明
构图特点:采用鸟瞰式全景法,以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将广阔场景浓缩于长卷;
艺术价值:通过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宏大的场景布局,成为研究北宋都市经济、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以上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北宋都市生活画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