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和审计在多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具体区别如下:
一、核心目标差异
审查 侧重对工作绩效信息、流程或文档的核查,主要判断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或规范。例如:
- 财务报表审查:核实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 工程项目审查:检查施工进度、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 文档审查:确认文件格式、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审计
强调系统性、独立性的评价过程,通过获取证据证实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或合同条款,并向相关方报告结果。例如:
- 国有资产审计:审查招投标文件、合同执行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财务审计:核查财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发现违规行为并提出处罚建议
- 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优化管理流程
二、实施主体与权限差异
审查: 通常由内部部门(如财务部门、法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如中介公司、咨询机构)执行,权限范围有限,主要针对特定领域或项目 审计
三、方法与侧重点差异
审查
- 依赖文件审查(如合同、报告)
- 可能结合电话调查、信函调查等非文件手段
- 侧重事后核查,属于“马后炮”性质
审计
- 采用系统化方法,包括抽样审计、风险评估等
- 强调证据链完整性和客观性,需独立验证
- 全程参与业务活动,具有预防和威慑作用
四、应用场景对比
| 场景| 审查典型场景 | 审计典型场景 |
|---------------------|---------------------------------------|---------------------------------------|
| 财务合规性检查 | 企业财务报表审计| 国有资产专项审计 |
| 项目进度评估| 工程项目阶段性审查| 项目整体审计及绩效评估|
| 合同执行监督| 商务合同条款合规性审查| 招投标及合同履行全程审计 |
总结
审查与审计在目标、主体、方法和权限上存在本质区别。审查多聚焦于具体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而审计则通过系统性评估保障整体风险控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