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马说》写作背景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时代背景
政治黑暗与人才埋没
贞元年间(795-805年),唐朝政治腐败,奸佞当权,导致有才能的士子难以得到重用。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荐,均遭冷遇,甚至被拒之门外,深刻体会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无奈。
社会阶层矛盾激化
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冷漠,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即多次求见却无人理睬,这种社会氛围直接影响了韩愈的创作心态。
二、个人经历
仕途坎坷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未获官职,曾“奔走伺候公卿”“日求于人,以度时月”,直至35岁才被召回朝廷任职。这种长期被压抑的经历成为他创作《马说》的直接动因。
依附与失望
韩愈曾先后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但均未被重用,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三、创作意图
揭露社会现象
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比喻,韩愈批判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弊端,表达对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同情。
自我表白与理想寄托
文章既包含对自身境遇的愤懑,也隐含着“有忧天下之心”的政治理想,抒发了知识分子在困境中仍需担当天下的使命感。
综上,《马说》的创作背景是唐代中期政治黑暗与个人仕途挫折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韩愈个人遭遇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普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