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到中秋分外明”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典故出处
该句出自明代冯梦龙所著的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人逢喜事精神爽》。原文为“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是《醒世恒言》的开场白,后成为广为流传的谚语。
二、典故含义
字面与引申含义 从字面看,诗句描绘了中秋之夜月色尤为明亮的自然现象;引申后则比喻人在喜悦、顺利时精神状态最佳,如同中秋明月般明亮闪耀。
情感共鸣的延伸
中秋本是思乡怀人的节日,但此处通过“分外明”的月色,反衬出人们因团聚、喜悦等积极情绪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形成情感上的对比与升华。
三、相关背景
创作背景: 冯梦龙《醒世恒言》成书于明末,收录了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旨在通过生动案例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光辉。 文学地位
四、类似表达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自然现象表达主观情感)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表达思念与美好祝愿)
综上,“月到中秋分外明”既是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也是人文情感与自然景观交融的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