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非陈寿所说,而是东汉末年儒者董遇提出的观点。以下是详细说明:
原出处
该句出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原文为:“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段记载展示了董遇强调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书义的学习方法。
相关背景
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儒者,以研究《老子》《左传》著称。他主张“三余”学习法,即利用“闲时、静时、废时”来读书,认为通过大量阅读自然能领会书中的深意。
常见误解
尽管《三国志》的记载明确指向董遇,但后世文献中却误将“其义自见”归于陈寿。这一错误可能源于对《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混淆。朱熹在《读书要三到》中引用了董遇的话,并补充了“心到、眼到、口到”的阅读方法。
历史影响
董遇的这一观点对后世读书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朱熹等理学家进一步阐释为“熟读”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正确答案是 董遇,其原话为“必当先读百遍”,而“其义自见”是后世对原意的延伸解读。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