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责”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国家兴盛或衰败,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原句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二、核心思想
国家与天下的区分 顾炎武将“国”与“天下”明确区分:
- 国
指具体的政权更替(如改朝换代);
- 天下则指民族文化的兴盛与灭亡,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因此,维护国家政权是统治者的责任,而推动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则是每个普通人的义务。
责任主体的扩展
该思想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天下兴亡,匹夫无责”的局限,强调:
- 不仅君主、士大夫有责任,普通百姓同样需为社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 责任涵盖国家层面的忠诚(如抗清复国)与个人层面的道德义务(如孝顺父母、尽职尽责)。
三、历史演变
起源: 最早见于顾炎武,背景是清军入关,他以此振聋发聩; 传播
四、现实意义
该思想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作用,提醒每个人:
作为公民需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共事务;
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需承担起时代责任。
综上,“匹夫之责”既是对个体道德的呼唤,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激励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