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中的政治目的决定着军事目标和力量使用的大小”这一说法,综合权威资料和理论分析如下:
一、核心理论依据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本质是政治斗争的延续。政治目的是战争的核心驱动力,军事目标(如领土扩张、政权更迭)和力量使用方式均服务于这些政治目标。
政治目标对军事行动的制约
普鲁士在1867年普奥战争中,因政治压力(俾斯麦辞职威胁)放弃攻占维也纳的军事目标,体现了政治需求对军事行动的直接制约。
二、具体表现
目标设定
军事目标(如防御工事、战略要地)的设定通常与政治意图紧密相关。例如,二战期间盟军对诺曼底登陆的决策,既包含军事战略考量,更服务于加速反法西斯胜利的政治目标。
资源分配
政治目的决定军事资源的投入规模。如冷战时期美苏对峙,双方均通过大规模军备竞赛服务于意识形态和政治霸权竞争。
战争规模与持续时间
政治承受能力限制战争规模和持续时间。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的经济和人力限制使其无法长期维持大规模作战。
三、争议与补充
部分观点认为,虽然政治目的起主导作用,但军事技术、国际法等客观因素也会对战争进程产生影响。例如,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战争模式,迫使各国重新评估军事目标。
总结
综上,政治目的在战争中具有根本性作用,但需结合军事实际和国际环境综合分析。战争是政治工具的延伸,其目标与手段均受政治因素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