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唐·文秀内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尽管千百年来人们都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但是楚江的水却洗不尽他的冤屈。诗句表达了对忠臣被谤、含冤受屈的深深同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道不公的愤慨。
《和端午》 宋·张耒内容: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描绘,寄托了对屈原的深深怀念。诗人感叹屈原的冤屈深重,忠诚的灵魂一去不复返,只留下了他的《离骚》在世间流传。诗句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他的悲剧命运的惋惜,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已酉端午》 明·贝琼内容: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直写端午,言风雨落花天色昏晦,汨罗江上无处可以吊念屈原英灵。后两句借榴花笑我,用渊明自喻,抒发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满腹牢骚。“独醒”二字,抒发了志士仁人空怀忧国忧民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愤懑。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内容: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诗人得到皇帝赏赐的衣物,内心充满了感激和荣幸。诗句通过对衣物质地、色泽和触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份恩赐的珍视和喜爱。同时,这也反映了唐代皇帝对臣子的关怀和恩宠,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氛围。
《临江仙》 宋·陈与义内容: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赏析: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自己却报国无志,深感流落天涯之苦。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内容: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赏析: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时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五丝》 唐·褚朝阳内容: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赏析:这里的“五丝”就是指百索、长命缕,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一种期盼,反映出唐人乐生、重生的人生态度。
这些古诗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展现了端午节的多样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