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和十五分别指的是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正月十四,是故乡的元宵,又称十四夜(ya,二声)。而十五当天,也就变成了彼处正式走出年里收拾闲散心情开始新年新征程的节点,真正捡起满地的疲劳和重任,走出家门,走向远方。于是,家家处处都是在十四夜那个约定俗成的时间里,点燃樟树叶与枝,兼有熊熊火焰与哗哗声响的声色俱全,是为炟址界(ga,一声)。
象山素有“元宵过十四不过十五”的传统,尤以石浦为甚。当地有句民谚道:“要睏冬至夜,要吃三十夜,要嬉十四夜”。这样的传统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沿海抗倭的故事,沿袭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成为了民间岁时节令习俗。2016年,“石浦十四夜”入选浙江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