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源于远古传说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人们为了躲避“年”兽,便在除夕之夜紧闭家门。等初一早晨“年”兽离开后,人们才相互走出门,道喜问好,庆祝未被“年”兽伤害。这可能是拜年习俗的雏形。
与祭祀祈福有关
在古代,人们认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新年伊始,要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后来,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人们在祭祀之后,开始向长辈和亲友表达祝福和问候,形成了拜年的习俗。
驱赶“年”兽的传说
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外貌狰狞,生性凶残,到一定时间就会残害人类。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就是它每隔365天就会窜到村子里来祸害人类,而且出没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因此,每隔365天人们就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身穿红袍的老人,承诺乡亲们一定把“年”撵走,却没有人相信他。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子发现与往年大不相同,家家户户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让“年”非常“警惕”,就在这时候出现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还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响声,吓得“年”狼狈逃蹿。第二天避难的人们回到村里,发现老人果然安然无恙,于是向老人讨教驱赶“年”的办法,老人告诉乡新们“年”怕红、怕光、怕响声。经过慢慢演化,每到过年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便一直沿袭下来。初一便走亲串友道喜问好,互相恭喜又赶走了“年”,传承至今就是“拜年”的习俗。
祭祀与问候的结合
最早的拜年起源于大年三十人们因为担心年兽的袭扰而选择躲在家中,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互相拜访以恭贺新春并庆贺没有被年兽吃掉。自古以来,拜年的习俗就分为两种:一种是向长辈叩岁的,叫拜年;另一种是平辈之间的相互道贺,称为贺年。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亲族之间便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祝贺。
综上所述,拜年的来历主要与远古时期驱赶“年”兽的传说以及古代祭祀祈福的活动有关。这些传说和习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拜年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