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文案吧网—你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文案吧网—你身边的句子专家

人无信则不立出自哪?

59

“人无信则不立”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名言。其完整表述为:“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具体出处与背景

原文出处

该句出自《论语·颜渊》中孔子回答子贡关于治国理政的提问。子贡问:“若军备、粮食、民众信任三者不可兼得,应先弃何物?”孔子依次回答:“去兵、去食,民无信不立。”。

历史背景

孔子强调,信用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也是国家兴盛的保障。信用缺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失去民心而衰败。

补充说明

后人对原句的扩展:

孔子原话中“民无信不立”被后世完整保留,而“国无信则衰”是《论语》其他篇章中“业无信则不兴”的延伸,共同构成诚信观的核心内容。

相关名言

孔子还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与信用观共同构成其伦理体系。

综上,“人无信则不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基石,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被历代儒家学者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