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名言出自以下经典段落: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核心思想
孟子通过对比“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强调在治理国家或应对战争时,人心的向背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突破了单纯依赖自然条件或地理优势的局限,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力量。
补充说明
天时:指适宜的时机或自然条件(如气候、季节);
地利:指有利的地形或地理优势(如城池、交通);
人和:指社会和谐、人心团结。孟子认为,三者缺一不可,但“人和”是根本。例如,即使拥有天时地利,若人心不齐,仍无法取得胜利。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