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是一句汉语成语,出自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五》,原指春秋时期楚国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表面声称喜爱龙,实则只钟情于龙形图案的假象,最终被真龙识破的典故。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叶公在衣带钩、酒器、居所等处雕刻或绘制龙形图案,声称喜爱龙。但当真龙出现时,他惊恐万分,转身逃跑,暴露其并非真心喜爱龙,而是贪图龙的外在形态。
引申含义
该成语被引申为比喻那些 表面声称喜欢某事物,实际并不真正理解或接受其本质的人。例如,某人可能口头上推崇环保,但日常生活中却毫无环保行动;或者某企业宣称支持创新,却未投入实际资源。
二、结构解析
“叶公非好龙”: 直接点明叶公并非真龙爱好者,强调“非”字突出虚伪性。 “好夫似龙而非龙”
三、用法与示例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虚伪行为,例如:
学习上“叶公好龙”可指仅会空谈理论,却无实践能力;
社交中可形容那些随波逐流、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四、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反义词:肺腑之言、由衷之言。
通过叶公的典故,成语警示人们需真诚对待事物本质,而非仅停留在表面形式。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