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说》以教师的重要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为核心,通过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风气,倡导“以能者为师”的择师原则,旨在振兴儒道,反对佛老思想对社会的侵蚀。
一、文章主旨
教师的核心作用 文章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从师是求知的必要途径,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通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反问,进一步阐释了从师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批判社会风气
韩愈猛烈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指出这种风气导致知识传承中断,社会道德滑坡。例如,他通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例子,说明各行业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而士大夫却因偏见拒绝向他人学习。
倡导新型师道
提出“以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主张不应以身份、年龄等偏见选择教师,而应关注其能否解答疑惑、传授真知。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师道观念的局限,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实践性。
二、文章结构
首段: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通过反问强化说服力。 第二、三段
第四、五段:通过“巫医、乐师、百工”等例子,说明各行业皆有可师之处。
结尾:总结全文,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
三、历史意义
《师说》不仅是韩愈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它为后世教育理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调知识平等、实践教学,对打破门第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