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贵不能淫》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大丈夫”:古指有志之士,后泛指有道德、有担当的男子。- “以顺为正”:指遵循礼制,如妻子需服从丈夫。-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指广阔的领土、正确的社会地位、符合道义的行为准则。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怒时诸侯害怕,安定时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算大丈夫?你没学过礼制吧?男子成年需遵父命,女子出嫁需遵母命,这是妇道。真正的男子应居天下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得志时与民同乐,不得志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乱,贫贱不能移节,威武不能屈服,这才是大丈夫。”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时的天气时令、地理形势、人心向背。- “委而去之”:放弃攻城,改行仁政。- “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译文:
天气时令不如地理形势,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方圆三里的小城,四面包围攻打却胜不了,必然是缺乏天时;若用围攻战术,则需依赖天气时令,但失败源于人心不齐。城墙虽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若不赢得民心,仍无法取胜。因此,治理国家需以仁政得民,而非仅依赖疆界或武力。得道者助威多,失道者遭背叛,最终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不忧不乐之谓也。夫忧乐之所生,皆由己也。故君子必慎其所由生也。昔者,桓公杀公子纠,而赵盾为之不食,吴起为之不寝。非赵盾、吴起之爱公子纠也,以其所爱而忧之耳。故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故君子有志而忧,有道而乐。忧其志不立,乐其道之得中也。”
注释:
“不忧不乐”:指因内心状态而非外界环境而感到快乐或忧愁。- “赵盾不食、吴起不寝”:典出《论语》,赵盾为公子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