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迎春》的解析,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作者与背景
作者:叶燮(1627-1703),清代文学家,以诗论著称,主张“诗者,理之存焉”。
创作背景:此诗为清代春节时令诗,通过描绘节庆盛况表达对新春的喜悦与对和平盛世的赞颂。
二、原文与注释
《迎春》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释:
律转鸿钧:指自然节律与人事历法同步,象征太平盛世。- 肩摩毂击:形容人车拥挤,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 乐融融:传递出欢乐和谐的社会氛围。- 千门万户:泛指家家户户,强调春意普及到每个角落。
三、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抒情性与意象:
- 通过“肩摩毂击”“乐融融”等具象描写,抒发对春节热闹场景的喜悦。 - 运用“律转鸿钧”等宏大意象,将自然变化与人事关联,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哲理思考:
- 以“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反衬,强调人间春意比自然春光更温暖、更珍贵。 - 体现“天人合一”哲学观,即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历史价值:
- 作为清代春节诗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 与韩琦等同时代诗人通过花卉抒发春情的作品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艺术表达路径。
四、同类作品对比
韩琦《迎春》:聚焦迎春花,借花喻春,表达对生命力的赞美。- 叶燮《迎春》:更宏观地描绘社会景象,突出春意普及的普遍性。
综上,《迎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节庆场景与自然意象,展现了清代春节的独特韵味,兼具文学性与哲学思考,是研究清代社会文化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