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文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不胜枚举,以下为代表性作品及名句的整理:
一、李绅《悯农》系列
《悯农·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过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揭露了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矛盾。
《悯农·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以夸张手法表现丰收与贫困的对比,批判了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源。
《悯农·其三》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通过具体场景展现劳动者的悲惨境遇,表达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以自身困境反衬天下穷苦,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情怀。
三、白居易《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通过描写麦收场景,揭露官府征租的残酷性,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
四、其他相关作品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以楚国悲剧映射民生疾苦,开创了楚辞中关注民生的传统。
杜甫《兵车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通过对比贵族奢侈与民间疾苦,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虽为改革家,但仍关注民生疾苦。”
诗中流露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怀。
五、其他诗人作品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以简练语言描绘贫寒生活,隐含对劳动者的同情。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表达虽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与民生。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既有对个体苦难的同情,也包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共同构成我国文学中关注民生的重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