亵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 xiè dú,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性 本义指对神圣、庄严事物的轻慢、冒犯或不恭敬行为,常用于描述对宗教、神祇、传统或道德准则的冒犯。
引申含义
可扩展为对美好事物(如艺术、自然)的不尊重,例如“对古典文学的亵渎”即指对其价值的贬低或歪曲。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汉朝班固《白虎通·社稷》:“社稷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何?尊而亲之,与先祖同也。不置中门内何?敬之,示不亵渎也。” 这里通过“中门内外”的空间划分,强调对社稷(国家象征)的敬重是区分内外秩序的核心,不敬即构成亵渎。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蔑视、藐视、鄙视 反义词
四、用法示例
宗教/神圣事物 “对祖国古典文学的胡编乱改,是对祖先的亵渎。”(贬义,强调对文化传承的不尊重)
抽象概念
“一时的痛苦会使人亵渎和诽谤上苍;重大的痛苦既不诽谤也不亵渎上苍,它们只使你听天由命。”(中性,探讨痛苦对信仰的影响)
行为描述
“他言语粗俗,常以亵渎道德的方式发表观点。”(贬义,侧重言行不检)
五、情感色彩
贬义为主: 该词多用于批评对神圣或重要事物的不尊重行为,带有明显道德审判色彩。 中性表达
综上,亵渎主要表达对神圣性或重要价值的冒犯性不敬,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