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救”字的成语,根据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积极救助类
救死扶伤:
指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不便行动的人,现多用于形容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救苦救难:
佛教用语,原指拯救苦难中的人,后泛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出自《水浒传》。
救亡图存:
指拯救民族危亡,常与“图存”连用,体现民族危机中的救赎。
救时厉俗:
指挽救时世风气,如改革弊政、倡导新风。
二、消极避让类
见死不救:
看见别人有急难而不去救援,含贬义。
无可救药:
比喻问题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抱薪救火:
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扩大。
三、策略战术类
围魏救赵:
通过攻击敌人后方据点迫使其撤退,现比喻用计谋解决危机。
救火投薪:
比喻用错误方法使事态更糟,与“救火拯溺”(正确)相对。
权时救急:
根据时机灵活处理紧急情况。
四、其他特殊类
救过不暇:
指忙于补救过失,无暇顾及其他。
救焚拯溺:
与“救火拯溺”同义,强调紧急救助。
杀身救国:
为拯救国家甘愿牺牲生命,如文天祥抗元。
这些成语覆盖了“救”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含义,既有积极正面的行为描述,也包含消极避让的讽刺意味,体现了汉语成语的丰富内涵。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