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节气顺序
春季 - 立春(2月3-5日):春季开始,万物复苏
- 雨水(2月18-20日):冰雪融化,春雨滋润
- 惊蛰(3月5-7日):春雷惊动,生命觉醒
- 春分(3月20-22日):昼夜平分,春光正好
- 清明(4月4-6日):气温回暖,草木萌动
- 谷雨(4月19-21日):雨生百谷,农事繁忙
夏季
- 立夏(5月5-7日):夏季开端,万物茂盛
- 小满(5月20-22日):籽粒渐满,未成熟
- 芒种(6月5-7日):芒麦成熟,播种高峰
- 夏至(6月21-22日):白昼最长,暑气渐盛
- 小暑(7月6-8日):开始炎热,未到酷暑
- 大暑(7月22-24日):一年中最热,赤日炎炎
秋季
- 立秋(8月7-9日):秋季来临,天气转凉
- 处暑(8月22-24日):暑气消退,秋意渐浓
- 白露(9月7-9日):露水凝结,气温下降
- 秋分(9月23-24日):昼夜均分,收获季节
- 寒露(10月8-9日):露水寒凉,预示深秋
- 霜降(10月23-24日):露积成霜,谷物枯萎
冬季
- 立冬(11月7-8日):冬季起始,万物收藏
- 小雪(11月22-23日):初雪飘落,寒意加深
- 大雪(12月6-8日):降雪纷飞,银装素裹
- 冬至(12月21-23日):阴极阳生,昼短夜长
- 小寒(1月5-7日):寒冷加剧,接近严冬
- 大寒(1月20-21日):全年最冷,严寒考验
二、节气特点与农事关联
立春/立冬: 标志着季节更替的开始,农事活动转入新周期 雨水/谷雨
夏至/冬至:分别对应全年日照最长/最短,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
小满/大暑:反映作物生长状态,小满预示丰收前兆,大暑需防范高温
三、时间差异说明
具体日期每年略有不同,因地球公转周期微调
以上时间范围为多年平均数据,实际节气可能提前或延后1-2天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不仅反映自然规律,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