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壶浆以迎王侯”这一表述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用竹编的箪(盛饭)和葫芦制的壶(盛汤)来欢迎军队。这一行为最初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描述燕国百姓用这种方式迎接齐军,以表达对齐宣王平定内乱、结束水深火热生活的期盼。
二、历史典故背景
事件经过:战国时期,燕国相国子之暴政导致国内民不聊生。齐宣王趁机攻打燕国,燕国百姓用箪食壶浆迎接齐军,希望借此摆脱困境。
孟子的解读:孟子指出,燕民此举实为“以王师拯己于水火”,若齐国继续征战,燕国将面临更糟的境况。
三、引申意义
军事意义:
原指古代百姓用简陋饮食欢迎军队,现多用于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慰劳的情景,如“抗洪抢险时,群众箪食壶浆送物资”。
政治隐喻:
孟子通过此典故,隐含对齐宣王伐燕行为的批评,认为其目的可能是掠夺而非真正救民,若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最终会适得其反。
四、相关用法
作状语:常与“迎接”“犒赏”等动词连用,如“他率军北伐,一路箪食壶浆”。
感情色彩:属于褒义词,带有对仁政的赞颂和对暴政的批判双重内涵。
综上,“箪食壶浆以迎王侯”不仅是描述古代军事场景的成语,更蕴含了深厚的政治智慧与人文关怀,被后世广泛引申为民众对德政军队的拥护象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