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书信的格式和专用语具有严格的规范,主要包含以下部分:
一、格式结构
称谓 顶格书写,后加冒号。根据关系选择不同称谓:
-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问候语
单独成行,表达问候,如:
- 日祉、时吉、时绥、起居安吉、行止佳胜
正文
- 内容结构: 先问候对方近况,再陈述事情,最后表达希望或意愿。 - 语言风格
祝颂语 用“此致”“敬礼”“X安”等词表达祝愿,如:
-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 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
- 平辈:顺祝、敬颂海安
- 晚辈:学业锐进、生活愉快
落款及时间
- 署名:写信人姓名,重要信件全名,亲友间可只写名。 - 日期:写在敬语下方,格式通常为“年月日”
二、专用语示例
表达尊敬
- “敢竭鄙怀,恭疏短笺”(自谦表达)
- “伏惟启禀”(对长辈)
节日祝福
- 生日:祥麟(男孩)、弄璋(男孩)、弄瓦(女孩)
- 新年:台安大安、阖府康泰
特殊场合
- 丧期:致哀语如“痛悼亡亲,不胜悲愤”
- 庆贺: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璋)、弄瓦之庆
三、格式规范要求
顶格与对齐: 称谓顶格,正文左对齐,敬语顶格呼应 语言规范
礼仪体现:通过用词体现身份差异,如长辈用“赐鉴”而非“请安”
以上格式和用语需结合具体关系和场合调整,既体现尊重又符合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