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表示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位置
在古汉语中,动量词通常放在动词之前,构成“数+动”式,例如:“子三困我于朝”。
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则一般放在动词之后,构成“动+数+量”式,例如:“讨论过两次”。
结构
古汉语中,动量词可以放在“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例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现代汉语中,动量词与数词和量词一起使用,构成“动+数+量”式,例如:“打了他三拳”。
种类
动量词可以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工具动量词。专用动量词如“次”、“回”、“遍”等,它们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与动词组合的能力也不一样。工具动量词如“脚”、“巴掌”、“眼”等,这些词临时用来表示动作的量,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
功能
动量词大多用在动词后边做补语,表示数量,例如:“我们讨论过两次”。
历史发展
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
从两汉时期开始,逐渐出现了动量词,构成与现代汉语本质一致的“动+数+量”式。
综上所述,动量词表示法的特点主要在于其位置、结构和种类,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和用法。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动量词来表达动作的数量和频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