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挠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掏(tāo)耳挠(náo)腮,形容人因焦急、烦躁或自得其乐而做出的动作。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含义
焦急烦躁 多用于描述因心事重重、无法排遣而表现出的不安行为,如等待重要消息时的焦虑状态。
自得其乐
也可用于形容因专注于某事(如思考问题、享受乐趣)而沉浸其中的状态,如小孩玩物时的专注神情。
二、出处与用法
成语来源: 该成语出自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不是信》,原文为“他见众人笑他,便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现多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 结构特点
近义词: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抓耳挠腮(后者与“扒耳”略有差异,但常被混用)。
反义词:泰然自若、心平气和。
三、使用示例
焦急场景:
“会议延迟了,他开始掏耳挠腮,显得十分焦急。”
自得其乐场景:
“孩子看到动画片角色,兴奋地掏耳挠腮,完全沉浸在剧情中。”
四、相关注意事项
该成语为中性词,需结合语境判断情感色彩;
现代汉语中更推荐使用“抓耳挠腮”,后者使用频率更高。
综上,掏耳挠腮通过动作描写传递人物心理状态,是汉语中兼具表意性与表现力的成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