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空至”是一个汉语成语,与“人迹罕至”意思相近,但侧重点略有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指没有人到达过的地方,强调“空无一人”的状态。
引申含义:也可形容事物或现象无人关注或了解。
二、结构与用法
结构:主谓式,可作宾语或定语。
例句:
“这片原始森林人迹空至,只有鸟鸣和风声。”
“古老的传说在人迹空至的山谷中流传。”
三、与相似成语的差异
人迹罕至:侧重描述地方偏僻荒凉,人烟稀少。
人迹空至:更强调“空无一人”的绝对状态,常带有荒凉、孤寂的意境。
四、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出自《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空至。”(描述汉朝使者前往匈奴谈判时,途经的荒凉地区交通断绝,无人往来)。
综上,“人迹空至”通过“空”字强化了无人到达的孤寂感,适用于描绘极端偏远或未被开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