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金顶,位于峨眉山的最高点,海拔3079米,自古以来便是佛教圣地。关于金顶的建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峨眉山志》记载,唐代高僧慧通法师曾在峨眉山修行,并在山顶建起了一座寺庙,名为“金顶寺”。
然而,真正的金顶是在明朝时期才建成的。明万历年间,四川巡抚梅国桢向皇帝进言,期待重修峨眉山金顶寺,得到批准后他组织工匠们耗时五年,终于在山顶上建起了气势恢宏的金顶寺。金顶寺的建造进展中,不仅采用了大量珍贵的建筑材料,还融合了多种建筑艺术风格,使得整座寺庙成为了佛教建筑艺术的瑰宝。
金顶的构成与历史背景方面,金顶又称华藏寺,始建于公元1世纪,最初名为普光殿。历经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直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才得以重建,并正式更名为华藏寺。金顶作为华藏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峨眉山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从视觉效果来看,金顶确实呈现出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金顶并非完全由纯金制成。古籍中的金顶,如清代《峨山图说》总图-局部刻本记载,唐时金顶便已有寺,名为光相寺。宋代文人范成大在《峨眉山行纪》中提到:“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间有普贤小殿”。由此可见,古时峰顶“宝殿”为蓬卢板屋,规模尚小。
随着佛教日益昌盛,经过两晋、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峨眉山佛教日趋昌盛。至明清两朝,金顶佛寺发展迎来鼎盛时期。据史料所计,彼时峨眉全山有111座寺院,而金顶区域增建诸多寺庵,占全山三分之一,可见其盛。此时峰顶有殿以铁瓦覆盖,峨眉山“铁瓦殿”闻名天下。1466年,普贤殿毁于火燹之灾,又历时三载,终得重建。1601年,妙峰禅师心怀虔诚,礼供普贤菩萨,募化四方,耗费数载铸造金顶铜殿,自此金顶声名远扬,闻名遐迩。
清康熙年间,曾弃官为僧的太史蒋超,著有《峨眉山志》,据其所述推断,昔日金顶区域存有佛寺30座,增建佛寺11座,大小佛寺亦有42座之多,为文献记载中金顶佛寺数量最多的时期,盛景非凡。
20世纪70年代,金顶寺庙建筑所剩无几,时光流逝,又多遭回禄,更于1972年4月8日,一场大火,金顶华藏寺化为灰烬。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金顶华藏寺,1989年竣工。2002年,峨眉山两序大众集资规划了“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后经部分修复,未能如愿。
今天的四川峨眉山“金顶”其实是一座铜殿。峨眉山金顶金殿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据记载,殿高二丈四尺五寸。为掺金的青铜铸造,当清晨朝阳照射山顶时,金殿迎着阳光闪烁,耀眼夺目,十分壮观,故称之为“金顶”。可惜在清代道光年间,一次大火,烧坍了金殿,留存下来的只有一通铜碑。在传承一代佛国人文的呼吁之下,2004年8月,峨眉山金顶重建项目启动。朱炳仁作为铜工程总工艺师参与重建,经多次方案的研究与难题的攻克,以及动用大量的人员和工匠之后,峨眉山金顶最终于2006年6月18日落成开光。如今的峨眉山金顶,铜殿高28米,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大殿顶端为重檐雕琢式样,环以绣棕锁窗,通体皆用铜烙。该殿铜瓦均选用1.5MM的铜板压制成型,再镀以真金覆盖表层。远望金殿,宛如佛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