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道传承的古文,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文献:
《学记》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师说》 【作者】韩愈 【朝代】唐: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就懂得道理的人,我跟随他,在我之后才懂得道理的人,我也跟随他。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问问题;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这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啊!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道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到了,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那些明白事理的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耻于互相从师。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说“老师”和“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相仿,道理也相似。地位低的人就感到羞耻,地位高的人就接近于谄媚。”呜呼!师道不复可知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鄙视他们,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因此,弟子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