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尊师重教的事例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典故:
汉明帝刘庄尊师
汉明帝刘庄在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刘庄继位后,仍然以师礼对待桓荣,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聆听桓荣的指教,并为桓荣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桓荣生病时,刘庄派人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时,刘庄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后,刘庄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子尊师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尊重师长。据传,孔子年幼时就立志学习,曾拜许多名师为师,如老聃、老子、孟子等。孔子得知学生宫敬叔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并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杨时为了拜访著名理学家程颐,在大雪天站在门外等待,直到程颐醒来,杨时才得以入门听教。这个故事传颂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求学若渴的精神。
子贡尊师
子贡是孔子的杰出弟子,对老师非常尊敬。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了六年才离去。子贡的尊师重道,体现了师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唐太宗尊师
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并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唐太宗还特许因病不能坐轿的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唐太宗还批评不尊敬老师的皇子,要求他们每次见到老师要如同见到自己一样恭敬。
朱熹敬师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老师李侗极为尊敬,不仅继承了李侗的学问,还将其发扬光大。朱熹在拜师学习时,每天都要给师长洗脚,以表达对师长的敬意。
这些事例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尊师重教的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