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八年(802年)所作,其写作背景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社会文化背景
古文运动兴起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反对自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饰词藻而失其意)。他通过《师说》等文章推广先秦两汉古文,主张恢复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
士大夫阶层观念转变
当时社会存在“耻学于师”的风气,士大夫阶层既不愿求师,又以“师”为耻。韩愈通过文章批判这种陋习,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二、政治与教育背景
科举制度弊端
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导致学子们对科举失去信心,学业荒废。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振兴儒学。
教育改革需求
唐代中央集权加强后,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人才。韩愈主张通过教育改革打破门阀士族对知识的垄断,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三、个人经历与创作动机
仕途挫折与理想
韩愈曾因直言敢谏被贬洛阳,后任国子监博士期间积极推行古文教育。他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促使他通过《师说》表达对教育改革的渴望。
针对李蟠的答问
文章最初是应李蟠之请所作,李蟠年少好古文,韩愈通过《师说》为其解答关于求师、为师的困惑,体现了他对后学的关怀。
总结
《师说》的写作背景是唐代文教改革、社会观念转变与个人理想交织的产物。它不仅是对当时教育弊端的批判,也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推动儒学复兴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