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基本信息 姓名:孔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于鲁国陬邑。
身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经历
早年丧父,曾担任鲁国司寇等职,后因政见不合弃官。
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宣传政治主张。
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六经。
逝世后,弟子编撰《论语》记录其言行。
思想成就
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主张“有教无类”。
影响中国及东亚文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基本信息
姓名:孟轲,字子舆,邹城人(祖籍鲁国)。
身份: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称“亚圣”。
主要经历
4岁丧父,由孟母三迁抚养成人。
学成后游说诸侯,曾驻足齐国稷下学宫,与诸家学者交流。
晚年回邹讲学16年,创立子思学院,弟子数百人。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著有《孟子》。
思想成就
发展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
对唐宋政治哲学影响深远,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列为“轴心时代”人物。
总结
时代背景: 孔子活动于春秋末期,孟子处于战国时期,均处于“百家争鸣”高潮。 核心差异
历史地位:两人共同奠定儒家学说基础,被后世尊为“孔孟”,与老子、庄子并称“春秋三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