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 战国·孟轲的《孟子·尽心下》,与曾皙和曾参的故事有关。曾皙喜欢吃羊枣,而曾参在父亲去世后,因为怀念父亲而不忍心吃羊枣。孟子用“脍炙”来比喻人人爱吃的美食,从而引出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在小学阶段,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通常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上,帮助学生们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在初高中阶段,这个成语则以古文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上,学生们需要学习其原文和背后的典故。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脍炙人口”最早是在 小学四年级左右开始学习的,但具体的学习时间可能会因不同的教材版本和课程设置而有所差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