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这一成语出自《吕氏春秋·上农》,其原文为:"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吕氏春秋·上农》)。
具体解析:
典故背景 该典故由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时发生。赵威后未先问国事,却先问年成与百姓,使者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赵威后解释道,若无年成(根本),则无百姓,无百姓则无国君,因此必须先解决根本问题。
成语含义
本: 指根本、主要的事物(如民生、国计); 末
整体比喻做事不抓根本,而专顾细枝末节,导致主次颠倒。
其他出处 该成语另一次重要出处为《汉书·食货志》,原文为:"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汉书·食货志下》),强调过度追求工商业会削弱农业基础,导致社会问题。
相近成语对比:
本末倒置:
主次颠倒,但不含舍弃之意;
舍近求远:因小失大,与"舍本逐末"的"末"(枝节)有相似字眼但含义不同。
综上,"舍本逐末"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抓住核心问题,避免被琐事牵绊,其典故和出处均与《吕氏春秋》紧密相关。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