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起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楚声与楚歌: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音乐有直接联系。战国时楚国的乐曲,如《劳商》《涉江》《采菱》《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在楚辞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甚至以曲目名篇。
楚国民间巫歌:
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的巫歌关系紧密。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边唱边说,这种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产生了影响。
楚地风物与方言:
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道地的楚地方言。楚辞既源于楚国固有文化传统,也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在其思想和形制上都烙下了鲜明印记。
原始神话与巫祝活动:
楚辞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九歌》是屈原借用巫俗、巫歌创作出来的,《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
乐曲与民歌: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音”或“南风”,其篇章体制均是比较长大的,显示出其宏伟繁复的特点。
南北文化交流:
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楚辞的文体特点主要包括:
诗风:
楚辞想象丰富,铺排夸饰,具有奇幻不拘的想象和真情层进反复的特点。如屈原的《离骚》充满奇幻想象,抒发真情,描摹事物层叠敷张。
体式:
楚辞有两种主要样式,一种是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另一种是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语言: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结构:
楚辞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漫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构思奇特,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综上所述,楚辞的起源与楚地的音乐、巫歌、风物、方言以及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其文体特点体现在诗风、体式、语言、结构和浪漫主义色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