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十大习俗如下,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一、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必备食品,象征团圆与美满。不同地区有广式、苏式、京式等特色品种,古代曾作为祭月贡品。
二、赏月
中秋之夜,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赏月,吟诗作画,表达对亲情的思念。此时月亮最圆最亮,故称“玩月”。
三、燃灯/树中秋
燃灯习俗规模仅次于元宵节,人们将灯笼悬挂于高处,或制作成树形、动物形,家人聚在灯下赏月、吃月饼。
四、观潮
浙江、福建等地盛事,民众涌向海岸观看潮汐,感受自然力量与节日氛围。
五、祭月/拜月
古代“秋暮夕月”仪式,现多演变为家庭团聚的赏月活动,部分地区保留设香案、供月神像的传统。
六、玩兔儿爷
北京地区特色习俗,明末起源的泥塑玩具,现多作为儿童中秋玩具,象征驱邪避灾。
七、饮桂花酒
中秋与桂花结合,人们酿制桂花蜜酒或桂花糕,搭配月饼食用,增添节日风味。
八、猜灯谜
部分地区将灯笼上写谜语,家人共同猜解,增添趣味性。
九、舞火龙
香港地区传统,农历八月十四晚在铜锣湾大坑舞动火龙,长达70多米,吸引人群参与。
十、偷月亮菜
台湾和湖南侗乡习俗,中秋夜共享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象征团圆与丰收。
补充说明:
走月:苏南、上海等地特色活动,月光下游街、泛舟,感受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听香/偷菜:台湾习俗,通过占卜或“偷菜”祈求好运。
安全提示:赏月、燃灯时注意火源安全,户外活动需结伴并监护儿童。
以上习俗因地域差异存在不同表现形式,但共同承载着团圆、祈福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