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儒家经典文献,其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内容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第三章
《诗》云:“瞻彼淇澳,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也。
二、译文内容
第一章
大学的根本法则,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使民众亲近仁德,在于追求至善的境界。知道停止何处才能心志坚定,坚定后才能内心宁静,宁静后才能心安理得,安定时才能审慎思考,思考后才能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与枝末,事务都有起始与终结,明白这些就能接近天道。古代想让天下人都具备光明品德的人,必须先治理好国家;治理国家需先整顿家庭;整顿家庭需先修养自身;修养自身需先端正内心;端正内心需先保持真诚;保持真诚需先获取知识;获取知识需通过研究事物。 第二章
《诗经》说:“国家疆土千里,民众是它的根基。”又说:“黄鸟飞止于小丘。”
孔子说:“知道止境的人,比鸟儿更优秀。”
《诗经》还提到:“文王治理国家,谨慎而敬重。”作为君主,要止于仁德;作为臣子,要止于忠诚;作为子女,要止于孝顺;作为父亲,要止于慈爱;与国人交往,要止于诚信。 第三章
《诗经》说:“看那淇水之畔,有品德高尚的君子,如切磋琢磨般完善。”真正的君子不会让盗贼存在于国家,即使有善良之人,也比不上坚守道义的君主。这就说明,治理国家不应只追求利益,更应注重道义。只知追求财富的统治者,最终会招致灾难;唯有坚守道义,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三、文化内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出从个人修养到家庭和谐,再到国家治理,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递进关系,强调“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2.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分别指彰显自身品德、亲近民众、追求至善境界,构成道德修养的核心框架。3. 知行合一:通过“致知”“诚意”等环节,将认知与实践结合,强调道德修养需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不仅阐述了个人修养方法,更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