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国家,兼具历史纪念与民俗活动双重内涵。其来历和习俗可归纳如下:
一、主要来历
纪念屈原说 最广泛流传的版本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因反对秦国侵略被流放,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划船打捞未果,为防止鱼虾啃食遗体,逐渐发展为赛龙舟、投粽子的习俗。
其他说法
- 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部分学者认为端午节源于吴越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后与屈原纪念活动融合。 - 驱邪防疫说
二、核心习俗
赛龙舟
源自百姓划船打捞屈原遗体未果的传说,后发展为龙舟竞渡,象征驱散江中蛟龙。现成为国际体育赛事,兼具竞技与纪念意义。
吃粽子
用糯米包裹肉、蛋黄等食材,用竹叶包裹后投入江中,既纪念屈原,也象征驱邪。粽子花样繁多,是端午节必备食品。
挂菖蒲与艾叶
菖蒲、艾叶被认为可驱蚊虫、净化空气,民间在门上悬挂以驱邪避灾。
饮雄黄酒
雄黄酒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古人在端午节饮用以驱蛇虫,现多用于儿童防病。
佩香囊
香囊内装朱砂、雄黄等药材,佩戴于身可驱邪避病,尤其受儿童喜爱。
三、文化内涵
端午节融合了“驱邪防疫”与“爱国纪念”双重内涵。其习俗既体现了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追思,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律的认知与顺应。随着时间发展,端午节的体育竞技功能逐渐凸显,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