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源于《三国演义》,讲述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因马谡失守街亭而被迫将其斩首的故事。以下是该故事的详细经过:
背景: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并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
马谡的失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执意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王平多次谏阻,但马谡自信满满,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
街亭失守:
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的痛苦与决定:
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后,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感激和对自己失误的悔恨。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但最终还是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
后续:
诸葛亮在斩杀马谡后,为了安抚朝野上下,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以历史为基础,但也加入了许多文学加工和虚构的情节。因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得非常感人,但实际上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证明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