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城濮之战的成语典故是 退避三舍,具体内容如下:
一、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展开争霸。楚成王曾资助晋文公流亡,晋文公承诺若未来交战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晋文公继位后,通过整顿内政、发展经济,逐渐增强国力。公元前632年,楚军联合陈、许等五国攻打宋国,晋国响应宋国请求出兵救援。
二、核心经过
晋文公履行承诺 晋军在城濮与楚军对峙时,主动后退九十里,避让楚军锋芒,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
楚军轻敌冒进
楚将子玉不顾楚成王劝阻,率军冒进攻击晋军。晋文公暗中命令左翼将领羊舌、右翼将领杜回率军反击,歼灭楚军两翼。
楚军溃败与晋国胜利
楚军失去战略优势,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
三、历史意义
战略典范: 此战开创了“兵者诡道也”的战术先河,体现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智慧。 霸业奠基
四、成语演变
“退避三舍”后演变为比喻主动退让、避免冲突的成语,如“避让三舍,以待时机”等。
综上,城濮之战不仅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成语文化的经典来源,其“退避三舍”的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