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其创作生涯和思想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主要生活与创作时期
1749-1786年 歌德出生于1749年,早年接受教育并涉猎法律与哲学,后因不满德国社会现状,于1775-1786年应聘魏玛公国做官,但未能实现政治理想,这段经历对其思想形成有重要影响。
1786-1788年
他化名前往意大利研究自然科学,同时继续文学创作,期间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早期代表作。
1788年后
回国后任剧院监督,政治上转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结交后,思想逐渐转向启蒙运动后期,代表作《浮士德》(1774-1831年)在此阶段孕育。
二、文学与思想成就
代表作
- 《浮士德》: 通过浮士德博士的传说,探讨知识、爱情、政治等人生主题,被誉为“欧洲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展现理性与幻想的辩证关系。 - 《少年维特之烦恼》
文学风格
- 融合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强调情感表达与自然美,代表作常包含对自由、理性与人性的探索。
思想影响
- 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主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文学一体化进程。
三、历史地位
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其作品涵盖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对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影响深远。
作为启蒙运动后期代表,其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社会变革提供精神支持。
综上,歌德的活动与创作贯穿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其作品与思想既扎根于德国社会现实,又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