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惜搬家三次,这个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精神。
涌泉跃鲤:
姜诗与其妻庞氏非常孝顺,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后来因风大取水晚归,姜诗误会她,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王裒便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夜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哭竹生笋:
孟宗,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继母吃到鱼后,病果然好了。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孝道文化,也为后世树立了孝顺父母的典范。